1、郑成功 郑成功(162026-1660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
2、郑姓的名人有:郑旦、郑袖、郑国、郑兴、郑玄、郑和、郑成功、郑燮、郑渊杰等等。郑旦 郑旦,春秋末期越国人。春秋晚期着名的巾帼人物,在吴越两国长年战争时期,只身入吴作内应,助越国顺利灭吴,立下汗马功劳。
3、郑庄公(前757年-前701年),姬姓,郑氏,名寤生,周代郑国第三位国君(前743年-前701年在位),春秋初期政治家,史称“郑庄公”。郑武公二十七年(前744年),郑武公病逝,太子寤生继承君位。郑庄公二十二年(前722年),郑庄公平定胞弟叔段的叛乱,消弭了国家内患。
4、郑振铎: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代表作品有《猫》《我们是少年》等。1898年12月19日出生于浙江省永嘉县,1958年10月17日去世。郑伯奇:电影剧作家、文艺理论家,左翼文学运动开创者之一。代表作品有《泰山鸿毛》《华山艳史》《女儿经》《到西北去》等。
5、郑旦,春秋越美女。郑袖,战国时楚怀王夫人。郑国,战国末水利家。郑兴,东汉经学家。郑玄(127-200),东汉经学家。郑和(1371-1433),明宦官、航海家。郑成功(1624-1662),明清之际收复台湾的名将。郑燮(1693-1765),清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
6、、郑之侨(1707―1784),字茂云,号东里,清·潮阳举练都金浦乡人,为郑氏金浦系十九世裔孙。
1、郑姓源出于姬姓,以国名为氏。据「通志」记载,周宣王静分封其母弟於郑国 ( 在今陕西华县以东) 是为郑桓公,桓公之后,郑武公迁都於新郑,为春秋时的郑国。后为韩国所灭。其遗族散居於淮阳,商丘一带,以原国名「郑」为姓,称郑氏。郑恒公就成了郑姓的始祖。
2、源于姬姓,以国号为氏。出自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郑国,远祖为郑桓公。 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灭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等地,为纪念故国,郑国人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
3、郑姓(Zhèng 郑)是中国五大郡国姓氏之一,其起源有三个主要来源: 出自姬姓,黄帝的后裔,以国名为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元和姓纂》等资料记载,郑姓的最早血缘先祖是黄帝,而受姓始祖是西周末年的郑桓公。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于郑(今陕西省华县东),建立郑国,史称郑桓公。
4、郑姓的由来是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西周时,周宣王的同母弟友,封于郑,为郑桓公。周幽王时,桓公预见西周将亡,就把部族国人迁到东虢[guo]和郐[kuai]国之间。郑武公继位后,先后攻灭了东虢和郐国,成立郑国,建都新郑。春秋初年成为强国。战国时,郑国被韩国所灭。
5、郑桓公:得姓始祖。周宣王把幼弟友封在郑地即郑桓公。后来,郑桓公的子孙以国为姓,从此就开始有了“郑”姓。郑桓公就是郑姓的始祖。郑武公:郑桓公子,东迁始祖。郑庄公:郑武公子,春秋初年,王室衰弱,诸侯崛起,竞相争雄。
郑姓的来源和历史有:源于子姓;源于姬姓;源于姜姓;少数民族改姓。源于子姓:商王武丁有一个名为子奠的儿子,成立了一个小国名为郑国,后郑国灭亡,子姓郑人遂改为郑姓。源于姬姓:周宣王的弟弟姬友建立了郑国,战国时期,韩国灭郑国,郑国子民四散逃亡各地,后以郑国国名为姓。
源于姬姓,以国号为氏。出自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郑国,远祖为郑桓公。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灭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等地,为纪念故国,郑国人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源自子姓。
郑姓出自姬姓,发祥地为郑国,是黄帝的后裔。在中国的早期历史上,郑姓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五千多年前,轩辕皇帝以姬水为姓,建都有熊,后来春秋时期的郑武公 郑文公也在有熊建立国都。黄帝的第五世孙后稷是郑姓的血缘始祖。
郑姓的来源和历史如下:郑姓源出姬姓,以国号为氏。出自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郑国,远祖为郑桓公。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
1、安徽郑姓 安徽郑姓以沛郡(治今宿州)郑氏形成最早,约为秦汉之际由陈郡或宋城分出,逐渐发展成为当地大族。三国时,沛郡郑氏曾有人随孙策起兵,从此南迁皖南或江浙地区。
2、第一个渊源 据《澎湖县志》记载,才宽的施氏后裔中,在清朝初期出了个收复台湾的施琅。施琅后去北京为官,留在台湾澎湖的一支施氏族人怕郑氏族人报复,又改回姓氏为才氏,世代相传至今。2,第二个渊源 源于柴氏,出自五代后周世宗柴荣的后裔,属于以避难改姓为氏。
郑姓的由来:源于姬姓、源自子姓、源自姜姓、源于地名、源于改姓等等。源于姬姓:以国号为氏。出自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郑国,远祖为郑桓公。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
郑氏最早的发源地是今河南省的荥阳市后到新郑市。在战国时因为韩国所灭,便散迁到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等地间。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27世孙郑其举族迁回荥阳。秦汉以后,郑姓已迁入邻近地区,主要以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主要地区。其后29世孙郑宾居山东高密。
郑姓源出于姬姓,以国名为氏。据「通志」记载,周宣王静分封其母弟於郑国 ( 在今陕西华县以东) 是为郑桓公,桓公之后,郑武公迁都於新郑,为春秋时的郑国。后为韩国所灭。其遗族散居於淮阳,商丘一带,以原国名「郑」为姓,称郑氏。郑恒公就成了郑姓的始祖。
源于改姓而来:①、朝鲜族改郑姓:朝鲜半岛上的新罗国第三代国王朴儒理执政时期,开始仿汉制分封授姓,其中的珍支部被封郑氏。②、蒙古族改郑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由此,郑氏子孙便在这里发展繁衍起来,世袭郑公称号。公元前375年,郑被韩所灭。郑国遗族从此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和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之间,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为郑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