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10年,也是诸葛亮拜师、交友、增长见识、学问的过程。
岁那年,叔父诸葛玄去世,他们失去了依靠,于是迁至隆中,在那里耕种田地,建造简陋的草屋。诸葛亮在这里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这一住就是十年。在这段时期,他广泛阅读了经典和百家著作,对法家的理论深感兴趣,尤其是《申子》和《韩非子》。
想在隆中生存下来,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吃住问题,原本诸葛玄就是刘表手下的官吏,曾经奉刘表之命出使许昌,后来诸葛玄又带着诸葛亮姐弟来投靠刘表,住的地方肯定有,这个也不用发愁,而且刘表这个人很好客,喜欢接待士人,中原有很多士人流落到荆州,都是刘表收留的。
这期间,诸葛亮进入刘表设立在城南二里之地的“学业堂”读书。他十分珍惜这难得的机会,起早睡晚,学习非常刻苦。此时,襄阳的儒学风气已相当浓厚。而诸葛亮的业师,即为当时荆州的儒学代表人物司马德操,一位功底颇深的古文经学家。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中,诸葛亮接受的只能是儒家教育。
他最大的哥哥诸葛瑾当时也不过差15岁,所以对于他们当时而言其实都是特别可怜的。后来他的叔叔诸葛玄来照顾了他们,他叔叔诸葛玄为了躲避当时的战乱就将他们带到了当时的荆州,所以在后两年诸葛玄他就去世了,所以诸葛亮他当时就是在隆中进行隐居,这也就是当时的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前的生活。
小虹桥 小虹桥是诸葛亮出入隆中时必经之桥,为拱形结构,上铺青石。当年,刘备冒着风雪第二次顾茅庐时就在这里与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相遇,并引发一段风雪诗情,传为佳话。抱膝处 据《魏略》记载,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期间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吟。
诸葛亮在襄阳隆中隐居,躬耕苦读了10年。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亮叔父诸葛玄病故。诸葛亮和弟妹投奔荆州刘表,开始了躬耕于南阳(隆中)的生活。直至,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隆中草庐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得见。
原来,诸葛亮在隆中这十年并非一无是处,而是在隐居的同时,不仅熟读各种兵书,还学习经史百家著作,特别对先秦法家的著作很有研究。诸葛亮仔细阅读了书中记载的历史上各种战争的详细经过和官场上的政治斗争,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对书中每一场战争输赢做了总结。
三国时期,客居荆州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隐居襄阳的隆中去拜访诸葛亮,这就是三顾茅庐的由来,刘备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由于徐庶对刘备说诸葛亮是天下难得的人才,刘备才会如此屈尊去找诸葛亮,要知道当时的刘备,落魄失魂,客居他乡,一无所有,急切需要一位懂战略思想的高级谋士。
诸葛亮是一个很善于学习的人,他在隆中隐居期间,学问有了很大长进,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诸葛亮自认为才高八斗,堪比管乐,和襄阳地区的名士交往密切。诸葛亮的智谋得到了公认,当地人都称他为“卧龙”,后来,诸葛亮娶了黄承彦的女儿,更加为人熟知。